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辦理會員立享折扣”“充值越多優(yōu)惠越多”……辦理預付式消費的會員卡是很多商家常用的促銷手段,但也存在諸多風險,部分市民在充值后遇到商家遷址、關店或轉讓等情況。日前,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發(fā)布了相關消費警示。
缺乏有力證據
陷入維權難境地
在預付式消費模式中,大幅折扣和免費體驗是誘騙消費的兩大殺手锏。部分商家利用口頭夸大或虛假宣傳給消費者制造一種“過了這村沒這店”的假象,誘導消費者購買預付卡。像是有的美容、美發(fā)、健身房、娛樂、培訓機構等各行業(yè),會通過“免費體驗”的招數來吸引消費者,然后向消費者游說,高價推銷產品或服務項目,表面上是“免費體驗”,實則暗藏玄機。
“我之前在朋友圈看到,9塊9體驗補水美白面膜一次,就購買了這次體驗。結果,在整個做面膜的過程中,商家就會一直找各種理由向我推銷其它高價服務。我只是想單純體驗一次看看效果,適合我的話我才能考慮辦會員充值卡,但商家這種誘導模式是我不能接受的,見我不上‘道’商家的態(tài)度也從熱情變得冷漠,我也很慶幸沒有踩‘坑’?!蓖跖勘硎?,還有一次她就上了“套路”,被忽悠著辦了一張為期兩年的健身卡,第一年她沒怎么去過,等第二年想起再去的時候,已經物是人非了,之前的健身房被轉讓出去“改頭換面”。這一年多以來,她也并未收到過任何通知持卡人該店轉讓或退費等相關信息,也聯絡不到原來的商家,雙方的權利義務是采取口頭形式約定,商家也沒有提供書面合同,只有一張預付式會員卡和微信轉賬記錄,但因缺乏有力證據而處于維權難的境地,此事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部分消費者也像王女士一樣,雖然保存了轉賬記錄,但由于商家未提供交易明細、未簽訂任何合同、錢款滯留工作人員賬戶未轉入商家賬戶等原因,消費者實際并不清楚剩余款項、消費記錄等信息。一旦發(fā)生爭議,消費者就陷入舉證難、維權難的困境。消費者付款時注意不要將錢款轉入工作人員或他人的個人賬戶;盡可能索要并簽訂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后再簽字,并留存發(fā)票收據等書面憑證;要注意定期核對消費記錄、剩余服務次數、賬戶余額等信息,在有效期內及時消費,每次消費后都要向商家索要消費明細,并做好消費記錄,對交易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線上預付套路多
控制金額留證據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fā)展,一些線上預付式消費也暗藏套路。李女士在某線上商城推出甜品提貨券時,她覺得價格非常實惠,就買了幾張囤著。隔了段時間,她便使用提貨券在線上預定了甜品,結果苦等1個多月仍不見發(fā)貨,每次詢問客服,客服都回應稱,由于訂單太多,請消費者耐心等候。李女士想要退款,可客服回應,提貨券已核銷,讓李女士耐心等待?!案恻c還未到手,也沒法取消預約,感覺被‘坑了’,沒想到在線上提貨居然這么不省心?!崩钆繜o奈地說。
筆者在某消費者服務平臺上檢索相關信息發(fā)現,不少消費者投訴線上提貨券、福利卡等問題。主要集中在卡券過期無法退款、提貨難、送貨遲以及售后服務沒有保障等方面。貨不對板也是投訴的重點,譬如熱銷的“螃蟹券”,標注3.5兩的螃蟹到手只有2兩,產地對不上號、質量打折扣。
還有,當前不少電視App存在“套娃式收費”、影視資源不互通等現象,一些招聘網站以交納服裝費、體檢費、培訓費、保險費、押金、手續(xù)費等名義收取應聘者錢款,以此來達到引導消費者預付的目的,得逞后要么迅速脫身,要么找借口不安排工作,待騙取的錢財累積多了便人去樓空。
煙臺市蓬萊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提醒消費者,在辦理類似會員充值卡之前,一定要查詢清楚該機構有無經營資質、社會信譽、存續(xù)能力等相關信息。消費者要提高警惕,不要為了貪圖優(yōu)惠而大額充值,若確有需求,也要少充勤用,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消費者應盡可能選擇合規(guī)的、信譽好的商家,結合需求適度、理性消費。與此同時,盡可能簽訂購卡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消費后注意收集保留消費記錄和交易明細憑證。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向相關部門進行投訴。(侯敏 韓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