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zhì)量新聞網(wǎng)訊 近日,一份中國營養(yǎng)學會發(fā)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引發(fā)社會關注。該版膳食指南相比較2016年的版本更新為八大基本準則,“控糖”作為之前強調(diào)的平衡膳食準則不僅被保留下來,更在八大基本準則中有了更進一步的闡述、指導。
“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成為重點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八大基本準則有兩條都包含“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的具體要求。該指南特別強調(diào)要從減少含糖飲料攝入做起。在“規(guī)律進餐,足量飲水”的準則中同樣如是,喝足量的水而非含糖飲料是一大重點。含糖飲料為何被如此關注?事實上,現(xiàn)如今人們過度攝入含糖飲料帶來的系列問題是關鍵。
這份指南公布的一項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達19.0%,而我國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已超50%。比例之高已讓控制體重、控制總熱量成為必然趨勢。含糖就容易造成游離糖攝入過量。
2018年《中國兒童含糖飲料消費報告》顯示,中國兒童含糖飲料消費量在不斷增加,2021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過多攝入含糖飲料可增加兒童、成年人肥胖或體重增加的發(fā)生風險。
減少含糖飲料的飲用,是通過控糖向東方膳食平衡邁出的“一大步”。此時,人們關注到了“代糖”領域。
“代糖”概念進入人們視野
近年來,“0糖 0卡 0脂肪”鋪天蓋地出現(xiàn)在飲料宣傳中,但為什么0糖的飲料,仍然是甜的?主要是因為添加了“代糖”。有專家介紹,代糖屬于食品添加劑的一種類型,主要用于給食品增加甜味。它的品類非常多,既有人工合成的三氯蔗糖、安賽蜜、阿斯巴甜;也有天然存在的,如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部分糖醇等。
事實上,甜味劑即代糖,這個概念由來已久。由于攝入過量的糖對人體危害巨大,食品飲料廠商一直在尋找一種比蔗糖危害小、但口味相近的“代糖”。1879年,第一代甜味劑“糖精”誕生,5年之后即投入商業(yè)應用。此后,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紐甜等人工代糖相繼問世,并相繼投入市場。1984年,箭牌在美國推出第一款無糖口香糖,普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代糖存在;2005年,可口可樂推出人工代糖零度可樂。
2018年,元氣森林推出使用天然代糖赤蘚糖醇為主要原料的無糖氣泡水,在國內(nèi)掀起一篇熱潮。赤蘚糖醇是一種由葡萄糖發(fā)酵而成的天然糖醇。這種糖吃起來涼涼的,不是特別甜,會有一點回甘。經(jīng)過發(fā)酵后,赤蘚糖醇的升糖指數(shù)驟降至1,不會引起血糖劇烈波動。。
我們能否相信代糖產(chǎn)品?
此前網(wǎng)絡中有不少關于低熱量甜味劑的傳言,稱其有致癌的危害,真相如何?據(jù)北京市場監(jiān)管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一篇文章顯示,相關醫(yī)學機構給出了有力的科學證明對此否認。如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稱,目前沒有證據(jù)表明甜味劑與人類癌癥之間存在任何關系,美國糖尿病學會也表示可以放心食用高熱量、低熱量或不含熱量的甜味劑產(chǎn)品。低熱量或不含熱量的甜味劑有助于控制并保持體重。針對1000多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試驗表明,食用低熱量無糖食品及飲料的人其膳食更有質(zhì)量,他們在攝入較少熱量的同時,獲得了更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飲食更為健康。
我們都知道,如果每天攝入的食物里糖分過多,會導致肥胖、心臟病等疾病,牙齒也會出問題。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游離糖的上限是25g。人類發(fā)明代糖,就是為了想品嘗甜味,又不用擔心產(chǎn)生健康問題。大多數(shù)代糖熱量非常低或者無熱量,同時甜度高,在相等甜度情況下攝入能量會減少。
拿元氣森林為例,其使用的代糖產(chǎn)品是赤蘚糖醇,這種代糖的甜度不高,最主要是進入人體后不參與糖的代謝,大部分直接隨尿液排出體外,幾乎不會產(chǎn)生熱量和血糖的變化。
在食品歷史長河中,人對甜味這種與生俱來的需求不會輕易改變。這也意味著當健康概念成為生活趨勢,代糖應用必然成為減糖、少糖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隨著科學發(fā)展的進步,“代糖”領域也在不斷深入前行,未來相信科學家們會不斷努力在代糖安全性、口味甚至價格等方面認真研究,為人們的食品安全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