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自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變得十分方便,但“方便”并不意味著更容易接近真相。由于自媒體制造的信息太過龐雜,可謂泥沙俱下,反倒阻隔了真相?,F(xiàn)實常常是,沒用的甚至負面的信息傳播很快很廣,而有用的正向信息卻得不到關注,尚未形成影響力即被淹沒。
比如在食品安全領域,偽科學信息及謠言很容易成為話題焦點,并快速形成規(guī)?;瘋鞑ァN⑿排笥讶υ鴱V泛流傳“甲醛菜”謠言,稱市場中常見的娃娃菜、金針菇等都含有大量甲醛,吃了傷肝腎還致癌。食品安全專家指出,蔬菜中的甲醛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類。內源性甲醛是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天然存在于許多食物中,含量極少,對人體基本無害。外源性甲醛是在食物加工、運輸、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既有可能是被動污染,也有可能是不法添加。不管蔬菜是如何沾染了甲醛,可以肯定的是其殘留量不會大,因為甲醛是一種極易揮發(fā)的物質,正常情況下,在貯存、運輸過程中就揮發(fā)殆盡了。更重要的是,甲醛的危害產生主要在于“吸入”,而吃下少量甲醛并不會造成中毒問題。研究顯示,如果不考慮其他食物的甲醛攝入,需要一天吃45千克蔬菜才會超過每日允許攝入量。很顯然,沒有人可以一天吃下這么多蔬菜。
令人遺憾的是,甲醛背負惡名已久,人們對它的誤解和偏見日深,為它說的公道話往往聲音很弱??梢钥隙?,不少人即使聽到看到上述理性糾偏文字,也會搖搖頭置之不理。“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傳達出的就是科學及科普在面對民間頑固的無理性信念時的無奈。而謠言傳播及信謠的最不利后果,是相關商家、農戶、企業(yè)等遭投訴、退貨,承受財物和名譽缺失。前些年“染色草莓”“注藥西瓜”“棉花肉松”等謠言行世,都曾讓相關經(jīng)營者受損,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理性的聲音很弱,不是它的道理弱,而是傳播的力量不足。曾有人總結,食品安全謠言有三大特征:一是渲染氛圍、制造刺激。謠言普遍帶有“致癌”“有毒”“緊急”“震驚”等能夠吸引眼球和具有沖擊力的詞語。二是善用平臺、手法靈活。謠言常以使用面廣的社交媒體為傳播路徑,利用具有現(xiàn)場感的截圖、照片、視頻來增強說服力。三是虛立名號、道德偽裝。不少謠言打著“科學實驗”“權威人士”等幌子混淆視聽,同時還以“善意提醒”為名,利用公眾的從善心理,讓人放松警惕。反觀辟謠類正向信息,常常就事說事,語言平實,很難引起民眾關注。
上述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告訴我們,在民眾面對海量信息只能被動接受成為“信息奴隸”的情況下,要讓他們注意到并接受正向信息,必須改變傳遞信息的方法。既然謠言因觸及民眾的敏感點而能夠廣泛傳播,那么要想讓有用的正向信息得到民眾關注并有效傳布,就要對信息進行“包裝”,增強其“吸睛度”“刺激性”,并利用媒體發(fā)布機制(比如像一些網(wǎng)站論壇、手機App常用的“置頂”機制)人為提高關注度。
當然,不只發(fā)布信息,其他環(huán)節(jié)也要發(fā)揮“置頂”機制的作用。相關部門應通過規(guī)章制度凈化輿論環(huán)境,在加大謠言制造傳播違法成本的同時,也要建立謠言快速反應機制,對網(wǎng)絡謠言不僅要禁,更要及時站出來辟謠,發(fā)布準確的信息。而媒體作為大眾傳媒工具,既要對政府監(jiān)管部門進行監(jiān)督,也要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在曝光民眾關注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必須加以辨別,及時發(fā)現(xiàn)謠言并辟謠,做好相關知識科普,消除公眾不必要的焦慮。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