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瀟
央視3·15晚會曝光“土坑酸菜”后,在湖南當?shù)匾l(fā)巨大反響,并立即迎來整改風潮。近日,紅星新聞從湖南華容縣市場監(jiān)管局了解到,湖南插旗菜業(yè)及相關責任人共被處罰548.8萬元人民幣,在繳清罰款及驗收合格后,于4月下旬開始恢復生產。
(據(jù)5月23日《紅星新聞》)
“土坑酸菜”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不僅限于老壇酸菜方便面的銷量,更是一個行業(yè)性的信任危機。比如,整個“土坑酸菜事件”之所以會發(fā)酵成一個消費領域的熱門事件,原因就在于它觸動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具體而言,是“土坑酸菜”被曝光的畫面,實在過于刺眼,消費者潛意識里面,就會想到工人用腳踩、扔煙頭的畫面。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紅頭文件”傍身,或者改進了操作方式,消費者多少還是會存在“不敢吃”的心理。而這樣的信任重新建立過程,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因此,“土坑酸菜”更需帶著責任復出。這種責任感體現(xiàn)在,企業(yè)應當主動放下姿態(tài),接受進一步整改,對于酸菜的腌制、清洗到最后包裝成品,都要經過嚴格的工序,足夠透明。一方面,車間里所有的器具必須滿足食品級要求,進行無菌化操作,另一方面,從農戶地里到車間制作,需要有運輸環(huán)節(jié)的衛(wèi)生保障,在商品出庫后,還要接受市場和消費者的進一步“體檢”。
信任關系的崩塌,往往是一瞬間,但信任的重塑,則需日積月累。企業(yè)、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本身就建立在產品的信譽和形象等多個層面。如今,“土坑酸菜”企業(yè)復工復產,能否獲得消費者的諒解和信任,關鍵還是在于企業(yè)是否能夠痛定思痛,查缺補漏,以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來要求自己。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