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海角精产国品一二三区别,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legend id="o3rmf"><abbr id="o3rmf"><thead id="o3rmf"></thead></abbr></legend>
          您好,歡迎訪問中國質量新聞網餐飲資訊!
          當前位置> 餐飲資訊>>前沿資訊>>

          糧食“十八連豐”仍有潛力可挖

          2021-12-10 15:21:09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我國糧食生產創(chuàng)造了“十八連豐”的奇跡。受到資源、環(huán)境等因素制約,我國糧食持續(xù)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有關方面需要加大糧食科技研發(fā)力度,全面推廣精耕細作技術,不斷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種糧收益。

          國家統(tǒng)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chuàng)新高,產量連續(xù)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生產克服了洪澇災害、持續(xù)陰雨天氣等不利影響,創(chuàng)造了“十八連豐”的奇跡,在高起點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了年初確定的糧食增產目標,下一步需總結經驗、再接再厲,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今年國際糧價持續(xù)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國內糧價能夠始終保持平穩(wěn)運行,是因為糧食增產為糧食安全夯實了底氣,為穩(wěn)定物價奠定了基礎,為保障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小麥、稻谷兩大口糧產量穩(wěn)步增加,小麥產需平衡略有結余,稻谷連續(xù)多年產大于需,但玉米從階段性過剩變?yōu)楫a不足需,供需關系較為緊張,成為去年以來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均實現增產,其中玉米產量增加較多,比上年增加238億斤,使得玉米供需形勢持續(xù)好轉,確保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玉米產量大幅增加,而大豆產量比上年減少64億斤,下降幅度達16.4%。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玉米與大豆爭地的必然結果。去年以來,在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的刺激下,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今年玉米比上年增加3090萬畝,而大豆種植面積減少2200萬畝。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增加玉米種植面積,難免會擠占大豆種植面積,這也是在新的糧食安全形勢下不得不作出的一種取舍。

          今年糧食增產主要是播種面積增加和單產提高的結果。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今年各地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持續(xù)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耕地方面,各地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農民復墾撂荒地,開發(fā)冬閑田,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在種子方面,不斷提高育種水平,擴大高產作物玉米播種面積,促進糧食單產增加。

          然而,受到資源、環(huán)境以及育種技術研發(fā)水平等多重因素制約,我國糧食持續(xù)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2015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3萬億斤后,糧食增產趨勢明顯放緩,連續(xù)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值得高興的是,今年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試驗田產量不斷創(chuàng)新高,說明我國糧食單產的峰值尚未到來,糧食產量還沒有到達“天花板”。有關方面需要加大糧食科技研發(fā)力度,全面推廣精耕細作技術,不斷挖掘糧食增產潛力。

          當前種糧效益較低,是我國糧食持續(xù)增產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農民種糧是否有積極性,關鍵還是要看種糧賺不賺錢。今年在我國糧食保供穩(wěn)價政策之下,糧食價格總體保持平穩(wěn),但化肥、農藥價格大幅上漲,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民種糧收益相應減少。在糧食增產的高起點上實現糧食持續(xù)增產,還需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種糧收益。一方面,要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通過政策杠桿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并且要推動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規(guī)?;?、標準化、機械化水平,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培育壯大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構建“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yè)鏈發(fā)展模式,建立“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讓種糧農民分享糧食全產業(yè)鏈發(fā)展的增值收益。

          播種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受秋季持續(xù)陰雨天氣和冷冬天氣影響,今年秋播冬種延遲,明年糧食穩(wěn)產增產的難度增大。這需要做好麥田冬季管理,確保小麥安全過冬,為明年夏糧豐收奠定好基礎。

          (責任編輯:陸明)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