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海角精产国品一二三区别,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legend id="o3rmf"><abbr id="o3rmf"><thead id="o3rmf"></thead></abbr></legend>
          中國質量新聞網
          您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專題頻道>>壯麗70年 · 奮斗新時代>>

          奇跡中國——70年中國面貌變遷述評之一

          2019-09-10 16:05:45 新華網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人民面貌發(fā)生深刻改變。新華社于9月9日起播發(fā)“中國面貌”系列述評,反映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民生改善、民主法治、生態(tài)環(huán)保、開放合作等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遷,展現(xiàn)輝煌成就,揭示寶貴經驗,彰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昭示中華民族闊步邁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今天推出第一篇《奇跡中國——70年中國面貌變遷述評之一》。

          ?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7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分量有多重?

          一個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個國家,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深刻演變;

          14億人民,在擺脫貧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征程上奮發(fā)前進。

          70年波瀾壯闊,古老的東方大國煥發(fā)出朝氣蓬勃的全新面貌,正在書寫新的奇跡篇章。

          從傳統(tǒng)步入現(xiàn)代,中國創(chuàng)造發(fā)展奇跡

          一座橋,承載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聯(lián)通南北的夢想。

          清末民初,鐵路在南京被長江阻隔。內憂外患、政權更迭的中國,始終未能跨越天塹。

          1968年,經過10年設計論證、艱苦奮戰(zhàn),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京滬大動脈自此打通。

          奇跡在發(fā)展中不斷書寫。2011年,南京長江大橋上游,高速鐵路橋大勝關長江大橋開通運營。6年后,“復興號”高鐵從這里經過,北京到上海的單程時間壓縮到4.5小時。

          千里京滬,從此一日往返!

          一座橋,也見證著一個家庭越過越好的日子。

          1985年,羅儉參加工作,負責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養(yǎng)護。他的父親曾參加大橋建設,如今,他的兒子也進入南京橋工段,成為一名線路工。

          “結婚、生子、買房、買車……我養(yǎng)護大橋一輩子,大橋也見證了我們一家生活的變化。”羅儉說。

          家國相依,締造奇跡。

          29歲的李國祥眼下最大的目標是在省城買套房。他是昆明一家汽修廠的技術骨干,社保齊全,小兩口已在城里扎了根。

          “新市民”李國祥來自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村。過去70年,像他這樣離開農村定居城市的人,數(shù)以億計,匯聚成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zhèn)化歷程。

          這是一組印證人類史上偉大奇跡的數(shù)據(jù):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到59.6%。如今,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正在推進,昔日“鄉(xiāng)村中國”快速邁向“城鎮(zhèn)中國”。

          70年,兩萬多天,見證一個國家的史詩級巨變。

          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yè)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躍居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引擎;

          “兩彈一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深海探測、C919大飛機、天眼望遠鏡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奮人心,中國奮勇踏上新科技革命的列車;

          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從瓶頸制約成為優(yōu)勢支撐,高速鐵路里程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0%以上,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引領潮流……

          70年來,中國面貌發(fā)生根本改變,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的強大魅力。

          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中國書寫民生奇跡

          革命老區(qū)延安。

          “80后”青年趙洋洋在鹿舍里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體健。剛剛摘下貧困帽的年輕人雄心勃勃,計劃用互聯(lián)網把鹿茸產品賣出大山。

          今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體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qū)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1978年以來,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fā)生率從97.5%下降至2018年末的1.7%,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這片土地上人民面貌發(fā)生的深刻改變,令人感嘆。

          延安往北,是地處毛烏素沙漠的陜西省榆林市。這里曾被無盡的風沙困擾。70年過去,數(shù)百萬畝流動沙地披上綠裝,塞上風景已換新顏。

          1985年,已年過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邊的沙地種樹。“當時我就想種上樹,擋住風沙,再給村里人弄點柴燒。”

          郭成旺年紀大了,他的兒子、孫子、曾孫一代代接力種樹,硬是將4.5萬畝黃沙地變成了樹林。

          “我爺爺那時候主要種的是楊樹,我們現(xiàn)在種的是樟子松。去年我還試著栽上了蘋果樹,過幾年應該就能掛果了?!惫赏拈L孫、今年49歲的郭建軍說。如今的毛團村,已成為當?shù)剡h近聞名的蔬菜基地。

          美國航天局衛(wèi)星收集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其中,僅中國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總增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70年接力奮斗,歷史性巨變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指向——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近60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比1978年降低35.5個百分點,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藍天白云、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幸福安全……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新的歷史航程上繼續(xù)前行。

          過去15年,英國共產黨總書記羅伯特·格里菲思曾6次到訪中國。驚嘆于中國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他認為這是中國70年發(fā)展最偉大的成就,對世界發(fā)展都有重要借鑒意義。

          從封閉到開放,中國展現(xiàn)改革奇跡

          出生于上海的李政道,1946年遠赴美國芝加哥,師從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72年以諾貝爾獎得主身份回到中國,李政道的第一站就是上海。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已在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根據(jù)計劃,這座全新的科研機構將于明年8月竣工,目標是成為重大原始創(chuàng)新的策源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克受聘成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拔覀兤谕軌驈椭茋H科學合作的模式,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來到中國?!彼f。

          百川匯海。最頂尖的人才、最優(yōu)良的環(huán)境、最寬廣的舞臺,在今日之中國集聚、交融,上演著一個又一個的“創(chuàng)新奇跡”。

          70年,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人才、物資、信息、資金等要素在不同區(qū)域之間、在經濟全球化的舞臺上自由流動。

          珠江之濱。1957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大幕,一扇大門由此打開,全球市場得以見證“中國制造”的巨大潛力。

          黃浦江畔。2018年11月,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上海舉行,讓世界感嘆于中國市場的強大活力。

          一進一出,凸顯中國與世界的深度互動,折射中國發(fā)展的深刻轉型。

          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fā)展的活力。

          從鄉(xiāng)村到城市,人們突破天花板,開創(chuàng)新天地,從城市到鄉(xiāng)村,人們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建設故土,城鄉(xiāng)融合、區(qū)域協(xié)調,流動開放中,中國發(fā)展空間不斷擴大;

          從憑票購物到網絡消費,從現(xiàn)金支付到刷臉買單,從電報電話到移動互聯(lián),流動開放中,人民生活印記深刻改變;

          人才成為寶貴資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被賦予時代榮光,一些領域科技水平從跟跑到并跑、領跑,流動開放中,文明古國向創(chuàng)新強國進發(fā);

          改革破除利益藩籬,開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持續(xù)打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一個大國釋放出世人矚目的活力奇跡。(記者 安蓓、陳煒偉、何欣榮)

          (責任編輯:一鳴)
          最新評論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

          圖片新聞
          • 機油液位上升、加注口變“奶蓋”不要 ...

          • 安全的召回與召回的安全

          • 廣汽本田2019年超額完成目標,體 ...

          • 自研自造鑄市場底力 威馬為新勢力唯 ...

          • 中國汽車文化的先驅 奧迪第三次華麗 ...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