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記者從廈門海滄檢驗檢疫局獲悉,今年3月1日起,海滄口岸開始實施檢疫處理前置。截至7月31日的五個月間,共有17839個標箱(9081個20尺、4379個40尺集裝箱)享受到這一便利處理措施,預計2017年全年海滄口岸可節(jié)約吊裝費用400萬。
檢疫處理前置是指入境船舶在抵港前,船舶代理通過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口岸檢驗檢疫機構申報艙單電子信息。檢驗檢疫機構根據艙單信息判定入境集裝箱、貨物是否需要實施檢疫處理并向碼頭、船舶代理反饋,碼頭公司根據反饋指令在船舶靠港卸貨時直接將需檢疫處理的集裝箱、貨物移至檢疫處理場地,并通知檢疫處理公司實施處理。
檢疫處理前置改變以往入境集裝箱貨物報檢后再實施檢疫處理的做法,將前期篩選出的貨物直接卸至檢疫處理區(qū)實施檢疫處理。一方面避免了需檢疫處理的箱子因被卸至非處理場地,而產生的二次吊移費用;另一方面,省去船舶靠港后等待處理指令傳達時間和二次吊移集裝箱的時間,需檢疫處理的集裝箱可節(jié)約口岸通關時間約1.5天。
檢疫處理前置提高了貨物通關效率,提升了廈門自貿園片區(qū)物流周轉效率與核心競爭力,增強廈門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地位。(余傳俊 黃藝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