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社日前報道了沈陽的“滿漢全席”公開展演的消息。這次展演以1754年乾隆第二次東巡為背景,共展出冷熱葷素196道菜品,動用了140多人,其中包括演員80余人、高級廚師30余人,前后耗費資金20余萬元。為了能給參觀者以色香味俱全的真實感受,展演幾乎全部使用真材實料;可惜,展廳內(nèi)盡管開著冷氣,酒店也采取了一些保管措施,“滿漢全席”還是在展演中不斷散出陣陣餿味,3天之后只有倒進垃圾桶。
滿漢全席這幾年頻頻進入國人的視野,很遺憾,消息基本上都是帶來負面效應的。比如在2002年,西安一家飯莊推出價值36.6萬元的天價宴席,由滿漢全席的第八代傳人親自下廚,完全按照“皇帝”的標準制作。因為就餐者是個人行為,對那12位客人還是客氣的,該飯莊則備受抨擊。又比如在2003年,長沙一家酒店同樣推出滿漢全席,盡管價位沒有那么高,從49880元到3880元一席不等,還是讓長沙市民感到“咋舌”。多數(shù)人對滿漢全席口誅筆伐的鮮明態(tài)度,表明了今人對這一奢華行為的普遍極度反感。因此,滿漢全席的復興或曰振興,為時尚早,起碼在現(xiàn)在,我們的國情與滿漢全席的“內(nèi)涵”反差太大,國人并不具備接受它“還魂”的心理基礎。
有人考證,最早的一份滿漢全席食單,記載于乾隆時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之中。這部書是李斗身居揚州期間,根據(jù)自己“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寫成的,在卷四《新城北錄中》確有滿漢全席菜肴為何的細節(jié)文字,“第一份,頭號五簋碗十件”,包括“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鮮蟶蘿卜絲羹、海帶豬肚絲羹……”等等;“第二份,二號五簋碗十件……;第三份,細白羹碗十件……第四份,毛血盤二十件……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林林總總在一起,“所謂滿漢席也”。從制作滿漢全席時,“上買賣街(揚州街名)前后寺觀,皆為大廚房”中不難推斷,在當時,它就是奢華的代名詞;從“以備六司百官食次”中更不難推斷,滿漢全席最早當出現(xiàn)在官場應酬中,屬于不計成本的公款消費。
滿漢全席身上固然罩著傳統(tǒng)文化、民族特色的外衣,但弘揚之,并非急所,它的所謂“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更突出于排場和炫耀。或者不妨說,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僅僅停留在過往的文字描述中,停留在美食家們、一擲千金的豪客們?yōu)橹裢目谒萄手?。它并非活靈活現(xiàn)于現(xiàn)實,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對傳統(tǒng)文化本身也不會構成損失;相反,滿漢全席一旦“聲名狼藉”,對傳統(tǒng)文化就談不上是弘揚而是糟蹋了,說句不好聽的話,滿漢全席在如今正有喪家之犬的味道。有人為沈陽的滿漢全席還算了一筆細賬:20萬元約相當于該地區(qū)30位農(nóng)民一年的收入。就這么白白扔掉了,與造孽相差多遠呢?
新近的滿漢全席展演,是作為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美食節(jié)配套活動進行的。從國務院出臺條例禁止公款追星以來,我就一直在想是不是該再來個約束公款辦節(jié)的條例。顯然,沒有這樣的條例,任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怎樣提倡,各地文化節(jié)的奢靡現(xiàn)象還會五花八門、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