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介買房是購房者購房方式之一,但發(fā)布虛假房源、吃差價亂收費、哄抬房租、無理扣押金……房地產中介各種忽悠手法層出不窮、屢見報端,讓所有人防不勝防。房地產中介行業(yè)亂象頻發(fā),幾乎人人喊打。
那么,在二手房交易時,如何規(guī)避風險?通過中介買房注意事項有哪些?中介買房陷阱該如何避免?跟著本文一起來看看吧。
中介買房陷阱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中介機構無證經營。這種機構大多無固定場所,發(fā)生問題就轉移,使消費者無法投訴,所以消費者應首先看有無房地產中介服務資質證書。
2.既收傭金又吃差價。購房人與中介簽訂委托代理購房合同,中介以低于和委托人談妥的價位購買房屋,從中收取其中不為雙方知曉的差價。
3.中介機構與業(yè)主串通一氣使交易泡湯。為了吸引買家或承租者,有些中介機構與業(yè)主串通一氣,騙買主或承租者上鉤,等買主或承租者看了房交了傭金甚至定金后,就編造種種理由致使交易不成。
4.阻止購房人仔細查看房屋質量。中介為了促成交易,賺取傭金,往往引領買方走馬觀花地查看房屋,買方不知就里,倉促成交,等到問題發(fā)現之時,中介也會以種種理由推脫責任。
5.隱瞞出售背景和規(guī)劃前景。所謂出售背景,比如該房屋是否將來要拆遷。中介方為了促成交易,進行隱瞞將會損害買方的利益,建議買方在購買之前,要仔細考察上述問題。
通過中介賣房注意事項
1.注意房子的產權問題,是否齊全,如果買的是剛交付不久的新房,還沒有到該下房產證的時候,也要注意看一下此樓盤開發(fā)商的資質,是否有過硬的良好表現,比如,曾經開發(fā)過什么樣的房子,是否都下證了?現在這個暫時沒有下證的樓盤是否有一期,二期?一期,二期是否都下證了,這些問題都要想到~因為確實有十年八年都下不了房產證的樓盤。
2.關于升值潛力:很簡單,你看看周邊,如果你想買的那個小區(qū),周邊沒空地房子都蓋滿了,附近也沒有什么大的商場要開業(yè),也沒有什么學校要新建,也不會有地方再建公園,那么,這個小區(qū)的升值潛力就是和所有地區(qū)的一樣,別的地方漲多少這里就漲多少,不會比別的地方漲的特別快和特別高。
3.你非專業(yè),你挑的房子有可能是自己喜歡的,可不見得是性價比最高的,如果你的房子只是買來投資而不是單純的自住,那么就找一個值得你信任的房產經紀人吧,然后相信他為你選的房子,怎么去觀察這個經紀人值不值得信任呢,用做私單誘惑他,如果你出的砝碼已經足夠高,他還不為所動,那么這個人基本上就行了。
4.買房不能盲目,要有自己的判斷,該買的時候就買,不能持幣觀望,不動產再調控,也比把錢放銀行負利率強。反過來,不該買的時候,也別因為大家風傳房子要漲了而去買房,要理性,認為合適自己的就果斷出手,別去計算抄底,如同買股票一樣,你非專業(yè),永遠不可能抄到最底,別妄想戰(zhàn)勝市場,股市,房市,原理都是一樣的。
5.簽訂二手房合同時,一定要和房東見面,大多數時候房產中介為了雙方談價方便,一般都不會約房客雙方見面,關于這一點一定要理解,因為和交易相關的事項沒有落實好,特別沒有把房價拉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程度,貿然安排雙方見面,反而不利于簽訂合同,但是,在電話談妥價格時候,一定要要求見房東,必須滴。
6.買二手房盡量找大中介,直營房產中介,或者是有多處連鎖店的,小中介,租個門頭幾張桌子幾臺電腦,加起來資產不過二十萬,怎么保障客戶幾百萬的簽約合同~而且還有可能出現惡性事件的風險,大的房產中介,可能傭金不打折,可是幾百萬的房子都買了,不差這個小錢,不能因為這點錢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風險。
7.私單:通過中介看好了房子,直接找房東成交的客戶,十個有八個都買貴了,道理很簡單,房東一看你自己直接找過來了,房子肯定是看著很好,價格就不給你落了,而且這樣直接談價格,沒有中間人緩沖,很難談到理想的價格,所以這類客戶最終買入的價格一般都比房東給中介的底價高了很多。
8.一分錢一分貨,又好又便宜的房子從邏輯上說并不存在,存在的都是相對的,比如說,這個房子和同類房子相比是性價比最高的。這樣說是不是有點矛盾?我只是想告訴你,別幻想用最便宜的價格買最好的房子,另外,房子的性價比都是對比出來的,買房子要理性。
9.親友團的力量是巨大的,最集中的體現就是挑房子的毛病,如果自己看上了房子,就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因為朋友用什么來表示對你的關愛呢,就是給你想買的東西提意見,一般都是負面意見。
10.關于風險:任何交易,任何合同,風險都是存在的。所以,就算交易條款再有利于買房,房東想賴賬,你也得陪著他打官司。怕麻煩?就把關注點放在其他細節(jié)上,嚴格控制風險。比如,先責成中介機構去查一下房子的產權問題(找一個你值得信任的經紀人非常重要),簽訂合同的時候配合中介留物業(yè)押金,簽約時注意看房東帶過來的房產材料,簽約合同中注明房子里的物品,還有有車位的房子,一定要單獨簽在附加合同里,切記。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6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