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回春
近來有不少媒體報道認為中國汽車產能過剩,認為,2015年中國汽車總產能將達5千萬輛,比實際銷量高出一倍,因而產能利用率將只有50%。今年中國車市已經開始出現降價潮,產能嚴重過剩將導致局面更加惡劣。中國汽車工業(yè)由于產能過剩會導致危機凸顯。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通過博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提出中國汽車市場沒有到頂,產能不存在過剩。
董揚指出,五月份汽車產銷增速明顯放緩。與去年五月相比,產銷分別下降0.6%和0.4%,為近年來所罕見,重點企業(yè)收入、利潤均低于去年五月。對此業(yè)內業(yè)外議論紛紛,有些意見有偏頗之處,如有人認為汽車市場到頂了,有人認為市場下降的原因是產能過剩。對于這樣的觀點,董揚在博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汽車市場沒有到頂
中國現在民用汽車保有量約1.5億輛,人均汽車保有量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民經濟還在以中高速發(fā)展。中國汽車市場增長速度由中高速轉為低速增長的轉折點應為總保有量4億輛左右。其二,除汽車外,現在中國還有1.3億輛摩托車(包括未登記上牌的)、1000萬輛農用車和拖拉機、1億多輛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用于道路交通運輸,這些車輛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汽車產品的潛在用戶。其三,限購限行的實施和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確實已經影響了汽車市場的增速,中國汽車市場平均增速已經從2000~2010年的24%降至2011~2014年的7%。但限購限行和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不可能對總體剛性需求產生太大的影響。
不存在總體的產能過剩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的統計,至去年年底,全行業(yè)產能為3100萬,處于正常水平。坊間流傳的4000萬產能,不知從何說起。局部的產能過剩確實存在,主要是部分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yè),其原因是產品品牌競爭力不足。當前市場增速明顯放緩的原因有二,一是宏觀經濟放緩,主要影響是商用車產銷下降;二是股市火爆,民間資金“脫實向虛”,主要影響是乘用車。即便如此,1-5月份轎車加SUV仍有7.5%的增長。那么,為什么還要講產能過剩呢?以我“小人之心”度之,講產能過剩的可能是兩種人。一是部分政府官員和專家,意圖在于希望加強政府管控;一是部分汽車經銷商,意圖在于將矛頭指向生產企業(yè),在市場增速放緩的困難局面中為自己減輕壓力。汽車生產企業(yè)和經銷商,本質上是利益共同體。在困難面前理應攜手共同面對,而不應炒作產能過剩話題,互相指責。事實上,經過去年的反壟斷調查和品牌銷售政策調整,汽車生產企業(yè)和經銷商的關系已大大改善。
應該考慮轉型或聯合
在市場增速明顯放緩面前,中國品牌企業(yè)應反思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雖然五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占有率比去年同期增加2.6個百分點,達到39.3%,但分化明顯,少數企業(yè)逆市上場,一路高歌,大部分企業(yè)慘淡經營,困難加重。另外,合資企業(yè)的產品價格戰(zhàn)將很快傳遞到中國品牌產品,今后幾個月大部分中國品牌企業(yè)會更加難過。
對此董揚建議,部分經營困難的中國品牌企業(yè)應停止擴張,甚至考慮轉型或聯合,本來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yè)就過多,分散重復,能夠轉型、聯合是對大家都好。即使是現在發(fā)展不錯的中國品牌企業(yè),也應審視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要不要全面開花,各種產品全上,可不可以強強聯合?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5年8月刊
(責任編輯:)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