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澳洲旅游消費陷阱,除了低價線路產品、黑車黑店等常見現象,隨著旅游市場的發(fā)展,不少旅游消費陷阱的隱蔽性和模糊性更強。
騙局一:旅游附加費
由于旅游行業(yè)實際操作中的行業(yè)習慣,某些目的地的線路產品中,針對特定人群均加收一定的附加費。如澳洲旅游產品對老年人、夫妻、特定客源區(qū)域的人群,會在團費的基礎上加收附加團費;某些旅游產品則會針對教師、律師等特殊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征收附加費,如在常規(guī)澳大利亞、新西蘭連線產品的低價線路上,附加費加收最多達2500元。
騙局二:強制自費項目
由于澳洲旅游行業(yè)價格競爭激烈,很多旅行社為了吸引消費者參團,打出低價吸引客源。
客人參團的費用無法給旅行社帶來正常的利潤,只能采取壓低當地地接社費用的方式。而當地的地接社為了保證利潤,無奈只能采取強制客人參加自費項目的方式,從而導致整個行業(yè)的惡性循環(huán)。
騙局三:酒店徒有虛名
這是不少旅行社忽悠游客的慣用招數。如在招攬游客的介紹文字或語言中標明入住澳大利亞某某酒店,并未注明該酒店的實際位置是在市區(qū)還是郊區(qū)。等到了旅客入住酒店時才發(fā)現,入住的酒店離市區(qū)還有幾十公里的距離,相當于在北京入住北京飯店和懷柔山區(qū)某度假村的差別。
騙局四:海景房不看海
提及海景房,不少人就能浮現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愜意場景。不過2014年,有多起針對在澳洲入住海景房看不見海的投訴事件,投訴的主要對象就是酒店標榜的海景房并非面向大海,而是只能在某個角度能看見大海。
隨著中國游客度假休閑意識的逐步成熟,此類關注旅游體驗質量的消費陷阱愈加突出。
騙局五:拼團甩團
去澳洲旅行,很多游客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自己是在A旅行社報名參加旅游團,但直到發(fā)團時才發(fā)現,自己參加的團是B旅行社的旅游團。究其緣由,原來是某些旅行社因接受報名的消費者太少,組不成一個團,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把這些已經報了名的消費者轉給其他旅行社,由別的旅行社負責帶團。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5年3月刊
(責任編輯:)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