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外賣訂單42.2元,包裝費4.9元,外賣打包費問題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詬病。相比于商超的打包費,外賣、團購外送平臺的包裝費更是“重災(zāi)區(qū)”——價格高、套路多、每個單品都要收費。隨手打開各大外賣平臺,大部分店家都設(shè)置了打包費。消費者每點一個單品,就要交一份包裝費,單個包裝的費用大約1~2元。讓顧客尤為不滿的,是外賣強制收打包費的現(xiàn)象。
(據(jù)8月18日中新網(wǎng))
店家大批量采購外賣餐盒、塑料袋,屬于批發(fā)價、工廠價,成本比零售價低很多,如果店家只收打包成本費,并不會導致打包費過高,造成負面影響。然而,在現(xiàn)實中,店家往往將包裝費定得遠高于成本,且每點一個單品,就要交一份包裝費,單個包裝的費用大約1~2元,有時候一份外賣,打包費就要好幾元。有的店家搞謎之操作,消費者買兩個饅頭,店家卻分開裝袋,要收兩份打包費。某些店鋪連贈品也要收包裝費,包裝費甚至比贈品的價值還要高。
很明顯,店家的這些做法,乃是將打包費異化為一種“賺錢套路”,多收一份打包費,就多賺一筆錢。如此,就與打包服務(wù)的意義相悖,不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方便服務(wù),而是將打包費異化為利潤來源。之所以如此,和外賣平臺的高比例抽成有關(guān)系,每賣出一單,外賣平臺要抽成20%~30%,店鋪根本賺不到錢,又不敢在菜品上加價,只能增加包裝費了。
可見,畸形的利益分配模式,平臺過度壓榨店家,導致經(jīng)營成本過高,最終都轉(zhuǎn)嫁到消費者身上,通過玩弄打包費的套路,讓消費者變相承擔成本,彌補自己的利益缺口。因此,治理外賣打包費需要瞄準利益分配點,要求平臺降低抽成比例,給店家留下合理的利潤空間,降低經(jīng)營成本,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同時,店家在常規(guī)打包之外,將選擇權(quán)交還給消費者,由消費者自主決定,是否要額外打包。店家還要遵守環(huán)保節(jié)約原則,盡可能減少打包量,降低資源消耗。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