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xié)建議加強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guī)制
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通過監(jiān)測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蹤軌跡,有針對性地對消費者進行商業(yè)營銷。這類推薦算法利用消費者的數據畫像,實施所謂精準推送。而且,一些平臺對新老用戶制定不同價格,會員用戶反而比普通用戶價格更貴。
針對這些問題,近日,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以下簡稱中消協(xié))在京召開“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guī)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來自中國政法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互聯網法院等單位的法學專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計算機學會等機構的技術專家,中消協(xié)律師團律師,北京、安徽、蕪湖等地方消協(xié)組織代表和消費者代表參與座談。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央網信辦秘書局、市場監(jiān)管總局價監(jiān)競爭局以及網監(jiān)司有關人士到會聽取意見。與會專家呼吁,加強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guī)制,切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近年來,平臺經濟快速發(fā)展,網絡購物、交通出行等生活消費領域都出現了大型平臺企業(yè)。這些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或服務,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價值。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比如,網絡游戲抽獎概率不明、大數據殺熟、網絡消費促銷規(guī)則繁復、網絡搜索競價排名推薦、網絡直播推送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公序良俗等。這些問題的背后,核心是互聯網平臺對算法技術的應用。
根據消費者投訴、有關調查和相關報道,網絡領域涉及消費者權益的算法應用問題主要有推薦算法、價格算法、評價算法、排名算法等。例如:有些經營者利用算法進行價格歧視;部分平臺及平臺內經營者為了獲得好評,運用刷單等方式,編造虛假高分評價,或者隱匿中評、差評;平臺經營者制定各類排名榜,聲稱基于消費者好評率、銷量等,對各行業(yè)或商品服務類別進行排序,引導消費者選擇,但具體如何計算得出的難以知曉;一些線上經營者開展有獎銷售、抽獎兌換,特別是部分網絡游戲公司經常性推送游戲道具抽獎活動,雖然公示了中獎(掉落)概率,但是其算法程序不透明,實際中獎概率缺乏管控,屢遭消費者詬病;一些平臺利用所處優(yōu)勢地位通過算法在流量分配、搜索排名等方面設置障礙和限制,控制平臺內經營者開展交易,影響公平競爭和消費者選擇。
據悉,算法本身是一種技術手段,經營者可以利用算法提升經營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yōu)良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利用算法鉆法律的漏洞,實施違法違規(guī)行為,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些常見的網絡消費領域不公平算法應用,具有技術性和隱蔽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消費者很難通過個體力量與之抗衡。如果任其無序發(fā)展,一方面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公平有序競爭,不利于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會使消費者面臨數據算法壓榨,成為技術欺凌的對象,甚至被算法扭曲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淪為平臺經營者的掌中“玩物”。
為更好保護網絡領域消費者權益,有效規(guī)制算法應用中的問題,切實解決消費者維權難,中消協(xié)認為:互聯網條件下,由于信息占有、技術應用等原因,網絡經營者處于更為強勢的地位。在算法應用中,經營者應加強自律,切實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中消協(xié)指出,網絡經營者的算法應用應當堅持全面客觀,反對片面誘導;堅持公平公正,反對消費歧視;堅持誠實守信,反對欺詐、霸凌;堅持正確導向,反對錯誤觀念。
中消協(xié)建議,加強算法應用的有效規(guī)制,加強機構設立和立法規(guī)制。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等相關法律中,建議增加算法應用的相關規(guī)定。做到算法應用的可驗證、可解釋、可追責。明確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定,強化算法實施方的舉證責任,明確其偽造、篡改證據的責任和后果,解決消費者舉證難、鑒定難。由于互聯網領域算法應用十分廣泛,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中消協(xié)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做好社會監(jiān)督,促進算法應用的公平、合理,防止經營者利用算法作惡。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