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起管道檢測重任的江底“蛟龍”
浙江省特科院首次實踐使用水下管道檢測系統(tǒng)
本報訊 (張 律 記者曹吉根)雖然遠離岸線、主體潛在水中,卻能在輔助下完成水下埋地管道的檢測任務——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浙江特科院)攜帶動力裝置的水下管道檢測系統(tǒng)首次成功運用,翻開了浙江水下長輸管道檢測新的一頁。
近日,應中石化某成品油管道輸送公司要求,浙江特科院對其所屬的穿甬江段管道進行管線水下探測及相關評價。據了解,該段位于甬江入海口處,管道從寬約400米的甬江底下穿越而過,如同一座隱形橋梁串起油氣資源輸送之路。其所屬的輸油干線自2013年起運行,從浙江寧波自東向西至江西上饒,肩負著兩省的成品油輸送任務。
對這段已運行7年的管道,需檢測其內介質流動情況和外壁腐蝕程度。其中,按照TSGD7003-2010《壓力管道定期檢驗規(guī)則—長輸(油氣)管道》要求,裝有收發(fā)球筒的長輸管道可利用“管道豬”實時采集記錄管道信息,完成內檢測。但要衡量管道外腐蝕、應力腐蝕開裂等情況,則需要進行直接檢測??紤]到管道內的油氣介質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發(fā)生泄漏或斷裂極有可能引發(fā)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同時,水下管道無法應用陸上管道的地面檢測方法,檢測施工難度大、手段少、費用高,致使管網運行單位對江河水下管道外防腐以及陰極保護情況知曉很少,存在管理盲區(qū),給管網運行安全埋下巨大隱患。
面對這些難點,此次任務首次實現(xiàn)了遠離岸線的水下檢測,管道檢測“蛟龍”的嘗試填補了浙江省內水下埋地管道檢測的空白。檢測團隊以靠近岸邊的區(qū)域為檢測水域,定位4處檢測點,檢測系統(tǒng)建立與水下檢測裝置的基礎數據通信,實時控制水下檢測設備的運動狀態(tài)并進行信息采集,同時存儲相關檢測數據及視頻圖像,實現(xiàn)對穿越江河段水下管道外防腐與保護狀況等多方面的檢測。
由于該水域為甬江入???,河床淤泥過多,面對的狀況遠遠超出其他工程實例。例如,檢測過程中檢測器多次陷入淤泥,檢驗人員立即決定動用皮劃艇等水域裝備進行輔助,將檢測器一次次拉出水面,最終在借助皮劃艇的人力和檢測設備動力相配合驅使檢測設備在江底運動檢測,圓滿完成檢驗任務。
浙江特科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檢測的核心是采用了ROV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整合管道定位、陰保電位CIPS測量、電位梯度DCVG檢測、埋深測量、光纖通訊、GPS定位、數據庫及檢測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能夠實現(xiàn)對江河管道外防腐與保護狀況等多方面的檢測,其中應用到的大埋深管段檢測信號施加方法、水下GPS定位方法均走在行業(yè)發(fā)展前列。該技術還可用于大型工程施工、環(huán)境治理等相關行業(yè)的水下管道調查(2D聲納探測與視頻探測)等領域。
據了解,當前浙江省長輸管道總長度約5000公里。以浙能天然氣運行公司的天然氣管網為例,在省內就有將近200處穿越大小河流的管段,穿越河流段總長度達10公里。浙江特科院長輸管道領域安全監(jiān)測始于上個世紀,截至去年,該院已累計完成長輸管道重點工程項目監(jiān)督檢驗超過20個,監(jiān)檢里程超過2000公里,其間陸續(xù)開展并完成了浙江天然氣管網、鎮(zhèn)杭成品油管道、甬紹金衢成品油管道等省內重點項目檢測。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