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彥英
讀書極容易走兩個極端。
一種是功利心太強,強迫自己死讀死記,頭懸梁錐刺股……可謂使出了全身之力,可惜皆是蠻力,到頭來收獲寥寥,反而是讓自己疲憊不堪,頭腦混沌,痛苦難言。
一種是散漫隨意,不求甚解。此“不求甚解”非陶淵明先生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倍且粺o所獲,是浪費時間。
讀書到底是一件苦差事還是一件享樂事,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書給人的煩惱、快樂、疑惑、思考,以及拍案叫絕、豁然開朗、心領神會,你都經歷過了,在歲月的長河中,方可漸悟——原來,讀別人的書,長自己的學識,這才是讀書之道。
哪怕一書閱盡,只是懂得個大概,無有深刻了解;哪怕因了只言片語若有所思,發(fā)覺文字饒有趣味;哪怕書讀一半,見異思遷;哪怕從一而終,口味單一。只要去除了浮躁,拋棄了惰性,也比讀書讀成滿腦子漿糊叫人欣慰。把書里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消化吸收,變化成自己的觀點或想法,改變原有的認知,融會貫通,不斷豐富自己,如此讀書,結局一定是美好。
常見有人讀書而呆木,像是書中有繩將其束縛,目光也好,思想也罷,均是死氣沉沉。倘若發(fā)表意見,倒也侃侃而談,然而均是書中原句,翻來覆去,毫無趣味,味同嚼蠟;又常見將書視作裝飾物之人,存書海量,卻是真正的束之高閣。
認識為數(shù)不多的名副其實的讀書人。沉靜、謙虛、默默無聞、安貧樂道,坐在一起,氛圍舒適,聊起話來,如沐春風。讀書讀到令自己愉悅并惠及他人的境界,著實令人艷羨。正如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話:讀書讀的不是字,而是一個個生命,而這些生命對讀者的生命來說,是一種引領。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想,這讀書的三個境界無非就是多看,博覽群書,繼而多思,多與自己相聯(lián)系,最終體悟自然之道,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讀書不走極端路,走到曲徑通幽處。讀書之路上,追求變通運用,深入淺出,知行合一也。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