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國宏
踏上江西的土地,不能不嘗嘗“三杯雞”。這是江西十大名菜之一,有著數(shù)百年的傳承歷史,它的奇絕之處在于:烹調(diào)時把雞塊放在砂鍋內(nèi),不添湯水,只加一杯香油、一杯醬油、一杯米酒,再佐以一些調(diào)料,簡單、簡易,但味道絕不一般,于是,便有了“三杯雞”的美譽。
作為江西寧都的傳統(tǒng)名菜,“三杯雞”的來歷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關押于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家鄉(xiāng)的一位老婆婆出于對他的敬仰,帶著一只活雞、一壺米酒,千辛萬苦來到獄中探望文天祥,并懇請江西寧都籍老獄卒把雞烹好,為文天祥補身子。但獄中既無炊具又無調(diào)料,怎么辦呢?老獄卒就用配刀將活雞宰殺,剁成小塊兒,放入瓦缽中,同時倒入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文天祥就義后,那名老獄卒回到了老家江西寧都。此后每逢文天祥忌日,他都用當年獄中那種作法燉雞來祭奠英雄。后來,經(jīng)過廚師的改進,最初的三杯酒換成了一杯香油、一杯醬油、一杯米酒,所用的雞也指定為江西寧都特產(chǎn)的寧都黃雞,大名鼎鼎的“三杯雞”就這樣流傳了下來。2008年,這道菜入選了北京奧運會主菜單。
經(jīng)過歷代的改進,“三杯雞”雖然作法多樣,便基本沒有偏離“三杯”的原始作法:將寧都三黃雞收拾干凈后,斬成小塊;香油入鍋燒熱后,放入蔥、姜、蒜片,炒香后放入雞塊翻炒;然后放入醬油、料酒、米酒、辣椒等調(diào)料。燒開后改用小火燉,同時放入胡椒粉,翻炒均勻后,燉至湯干,“三杯雞”便可出鍋了。做好的“三杯雞”,色澤醬紅、油亮喜人、骨肉酥嫩、口感柔韌、甜中帶咸、咸中帶鮮、咀嚼感強,可謂色香味兼具。尤為可貴的是,它原汁原味,保留了食材的全部營養(yǎng)和味道,因而味道醇香,吃起來滋味十足,可謂既有“看頭”,又有“嚼頭”,同時還富有營養(yǎng)。雞肉蛋白質(zhì)含量高,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同時雞肉中含有較多的磷脂類、不飽和脂肪酸和亞油酸,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有重要作用。
現(xiàn)在,“三杯雞”已經(jīng)成了江西寧都的一道名菜,走在寧都的大街上,大小餐館里都可以吃到這道菜,八方游客來寧都甚至來江西旅游的,也都喜歡點上這道招牌菜——不獨為了嘗鮮,也是為了表達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種景仰。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