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國宏
在歷朝歷代的所有瓷器中,我最迷戀的是青瓷,這些年收藏最多的瓷器也是青瓷?!扒嗳缬?,明如鏡,聲如磬”的特點,“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的瓷質(zhì),“如蔚藍落日之天,遠(yuǎn)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的瓷色,常常讓我沉醉其中,忘卻晨昏!
青瓷是我國的國瓷,其名源于制作過程: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成瓷呈各種青色,故稱“青瓷”。古代典籍中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器,均指青瓷;唐代的越窯,宋代的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也都屬于青瓷這一范疇。
青瓷素以瓷質(zhì)細(xì)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唐人有詩贊之曰:“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巧剜日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青瓷有南北之分,兩地青瓷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南方的青瓷胎質(zhì)堅硬細(xì)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可謂“類冰似玉”;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zhì)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xì)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不管是哪種青瓷,從古到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青瓷之美,不單單是外形美觀,更重要的是每一件(套)青瓷的“意境”。它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美的詮釋:含蓄、內(nèi)斂、優(yōu)雅、深沉。青瓷靜默成景,卻又意境深遠(yuǎn)。
在我所收藏的青瓷中,盒類中的粉盒尤為讓我傾心。我收藏的五套粉盒均是北宋時期越窯的制品,它們之所以“鶴立雞群”,主要在于它們的紋飾,有鳳凰紋、牡丹紋、雙蝶紋、鸚鵡紋、菊花紋等,尤以鸚鵡紋為珍貴。制作工藝采用刻劃結(jié)合,模印和印刻結(jié)合的手法進行美化,使整個瓷器底蘊豐厚、線條堅挺,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極具動感和美感??芍^:“花分六出盡經(jīng)圍,古色穆然火色微!”
我還收藏了一件上林湖生產(chǎn)的大洗。洗雖然是青瓷中的小件,卻也“小有姿色”。這件洗口徑18厘米,高4.5厘米,四周刻荷葉紋,內(nèi)襯荷花,釉色青翠,冉冉如生,大有“一陣和風(fēng)萬葉翻,丹霞翠羽綴睛川;開合舒卷隨天意,真美原來是自然”的花中君子風(fēng)范。其做工之精美,韻味之雅致,令人愛不釋手,引以為珍。
3年前,在一次拍賣會上,我拍到了一件青瓷蓮花尊,尊高59厘米,口徑13.1厘米,長頸、平唇、喇叭口、橢圓腹、高圈足底,全器飾青釉,釉薄而均勻,釉色青中泛黃,光亮晶潤,雕飾蓮花瓣、弦紋、粗繩紋、寶相花紋,采用刻線、模印、堆塑等裝飾手法,高雅、大氣、華麗、精美,是古代佛教文化與陶瓷文化完美融合的實例。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多年來,筆者通過“以藏養(yǎng)藏”“以藏易藏”的方式,收藏了近百件(套)青瓷,其中不乏“花口牡丹紋盤”“花口雙蝶紋盤”“鸚鵡紋盤”“龜荷紋盤”“丁字款盤”“雞頭執(zhí)壺”“倒掛青瓜執(zhí)壺”“火石紅”等青瓷中的精品。
“叢臺澄泥鄴城瓦,末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比缃?,這些青瓷靜靜地存放于我的藏品室——“春秋軒”中,無聲地訴說著時光的流逝,人事的更迭,世情的嬗變,也娓娓地講訴著中國古老文明與現(xiàn)代文化的璀璨輝煌與一脈相承、淵遠(yuǎn)流長。閑暇時,徜徉于我的“春秋軒”中,以或冷峻或溫和或親昵或敬佩的目光,欣賞一件件青瓷,仿佛看到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刀兵交鋒;把玩一件件青瓷,仿佛聽到了“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的鼎食鐘鳴;撫摸一件件青瓷,仿佛瞥見了“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的舉案齊眉;聆聽一件件青瓷,仿佛聽到了華夏文化在幽暗的歲月中爆響的回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yuǎn)去了鼓角爭鳴,湮沒了荒城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時光嬗變,而沉淀在時間長河中,則是一件件泛著青光的、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載體。
一件青瓷,一段歷史;一件青瓷,一樁故事;一件青瓷,一代興衰;一件青瓷,一脈文明!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