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朝元
很多人在讀了書之后,會有這樣的感觸:印象不深,收獲不大,或說沒有收獲。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不管有多少原因,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囫圇吞棗和消化不良。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編《四家集》時,將杜甫列為第一。有人問:“老杜的詩何故妙絕古今?”王答道:“老杜固嘗言之矣?!睂Ψ讲淮竺靼祝醮舐曇鞯溃骸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兩句詩是杜甫37歲時寫的。所謂“破”,并不是把書翻爛,而是破解書中的奧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此在賦詩撰文時似有神助,故曰“下筆如有神”。
宋代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彼€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留意去領(lǐng)會,切不可粗心。如數(shù)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須是今日去一重,觀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觀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边@個讀書“三步曲”,亦值得今人借鑒。
讀鄧拓《養(yǎng)牛好處多》一文,知道牛有“瘤胃、蜂窩胃、重瓣胃和皺胃四個囊”。牛吃進草料,經(jīng)過瘤胃濕潤后,轉(zhuǎn)入蜂窩胃增加胃液,然后又翻到嘴里重新細嚼;接著再吞下去重新進入瘤胃,然后進入重瓣胃,最后經(jīng)過皺胃。這樣一加工,草料就轉(zhuǎn)化為“能源”了。
品味牛的倒嚼,覺得對解決讀書的消化不良有所啟示。書籍是知識的結(jié)晶,要真正吃透它,理解它,決不是一目十行,信手翻翻就能奏效的。有的人讀書,只求進度,不講質(zhì)量;也有的人圖輕松,尋消遣,書的內(nèi)容一閃而過。如此,勢必囫圇吞棗,不知其味。要想學有所得,讀書應(yīng)像牛的反芻那樣,把反射到大腦中的內(nèi)容來回倒嚼幾個回合,并進行一番認真的回憶、思考、咀嚼和品味,才能消化吸收,變?yōu)樽约旱哪芰俊?/p>
作家賈平凹認為:“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yù)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獨時不孤獨。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欲不諂?!?/p>
書皆稱精神食糧,所以說讀書如同吃飯——“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當代女作家茹志鵑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jié),等于囫圇吞棗。應(yīng)該讀。讀,就仔細多了。然而讀還不夠,進而要‘煮’?!蟆呛蔚葼€熟、透徹,不是一遍兩遍可成的。”
作家吉學沛,他年輕時為了補償精神上的“饑餓”,便開始閱讀小說。有魯迅、矛盾、巴金、郁達夫等老前輩的作品和其他小說。他說:“這些借來的書,抓住就吃,連渣兒都不吐,真可謂‘狼吞虎咽’和‘饑不擇食’!”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钡拇_,書是良師,讀舊書如見故人,看新書如認新知。以書為師,如似與先賢對話,與哲人低語。書是益友,當你困惑時會給你解惑;當你迷茫時會給你指路;當你消沉時會給你振奮;當你痛苦時會給你撫慰。
書香如花,四季芬芳。筆者認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感受到讀書的樂趣。看庭前花開花落,觀天際云卷云舒,與書相伴,就是與智者為鄰、與知己為友,生活將變得豐富而多彩,人生也會變得詩意盎然。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