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海角精产国品一二三区别,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legend id="o3rmf"><abbr id="o3rmf"><thead id="o3rmf"></thead></abbr></legend>
          中國質量新聞網
          您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中國質量報>>第四版>>

          “會展經濟”要跨過“不經濟”的泥潭

          2017-07-25 10:12:47 中國質量新聞網

          □ 吳學安

          近年來,我國大規(guī)模、高層次、科技派、國際范的展會越來越多,會展業(yè)發(fā)展迎來重要機遇。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展出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綜合實力位列世界第二。但與此同時,我國會展業(yè)也面臨包括管理機制不健全、專業(yè)人才不足等瓶頸,迫切需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創(chuàng)新突破,積極推進會展業(yè)做大做強。

          (據《光明日報》)

          目前國內各類大型展覽館300多個,已經超過德國而名列世界第二位。時下,打造成國內甚至是國際區(qū)域性經濟城市,已經成為很多城市所確立的新目標。其中提出建設會展中心城市口號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城市已達幾十個之多,但與國內會展經濟火火紅紅表象不符的是,國內不少城市花費巨資建造的展館多成為了擺設,展館整體的利用率只有10%至30%。展覽業(yè)在給城市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使各地會展業(yè)的“軟肋”暴露無遺,會議作為一種群體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性消費,無疑能夠帶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但與國外不同的是,我國“會議經濟”的形式類別更加繁雜,雖創(chuàng)造的產值龐大卻質量不高。

          國務院此前發(fā)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我國展覽業(yè)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市場化程度發(fā)展遲緩,存在結構不合理、政策不完善、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明確了進一步促進展覽業(yè)改革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堅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展覽業(yè)管理體制改革,明確展覽業(y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功能定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穩(wěn)步有序放開展覽業(yè)市場準入,提升行業(yè)管理水平,以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盡管目前國內有30多個地方政府出臺促進會展經濟發(fā)展的政策,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適合發(fā)展會展經濟?,F在很多地方將發(fā)展會展經濟等同于建場館,不計成本搞建設、辦展會。實際上這本身就是對會展經濟的誤解,尤其是很多地方政府一談到會展就提出要上規(guī)模,要有國際性。近年來,各地展館紛紛上馬,而這些新建的場館絕大多數都是由政府公共財政出資興建,或者用土地置換、稅收優(yōu)惠等扶持。一些城市建展館一味求大,明明有展館,偏要拆舊砌新,求大、求洋、求氣派,造成很大浪費。其實,這方面的前車之鑒不乏其例,譬如在美國,1984年新奧爾良路易斯安娜的專業(yè)世界博覽會,因為破產,投資收益根本無從談起。

          會展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關鍵在于有沒有市場需求。目前,全球每年會展經濟的收入超過2500億美元,被譽為“會議之都”巴黎每年要承辦300多個大型國際會議,收入約7億美元。會展業(yè)包括會議、展覽、節(jié)慶等,有的地方不適合辦專業(yè)性展覽,但可以舉辦會議,搞節(jié)慶活動。因此,辦展會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但不少虛張聲勢的展會,靠的只是政府的巨大投入,效益很難保證。尤其是,國內一些專業(yè)展會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已相當成熟,這時政府再插手、只能是畫蛇添足。政府主導展會,應該有正確的定位,比如打造名牌會展、給會展經濟提供協(xié)調促進服務等。

          現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會展經濟已初具雛形,有一批相當成熟的市場主體,而更多的地方培育會展經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發(fā)展會展業(yè),很多地方存在著政企不分、多頭管理的局面,有的地方政府還主張對會展進行干預、審批等。這種“管理”思維很容易引發(fā)誰管、誰批、誰拿錢等矛盾。因此,要防止“會展經濟”不經濟現象出現。政府首先要明確自身職能定位,完善發(fā)展會展經濟的環(huán)境,構建新型的會展經濟體制,在制定會展經濟促進政策上更多地應遵循市場規(guī)則,對于外資、民營企業(yè)等投資主體一視同仁,吸引有競爭力的企業(yè)到本地發(fā)展。如果政府的出發(fā)點從“管理”改為“促進”,情況就可能大為改觀。同時,各地還應因地制宜,從各自文化底蘊、獨特資源等出發(fā),才能走出會展經濟的特色之路。

          《中國質量報》

          (責任編輯:八雨)
          最新評論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

          圖片新聞
          • 機油液位上升、加注口變“奶蓋”不要 ...

          • 安全的召回與召回的安全

          • 廣汽本田2019年超額完成目標,體 ...

          • 自研自造鑄市場底力 威馬為新勢力唯 ...

          • 中國汽車文化的先驅 奧迪第三次華麗 ...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