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IC Insights日前發(fā)布的2016年手機市場出貨報告顯示,這一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4%,體量進一步擴張到14.9億部。出貨量排名前10位中,除了三星(第1)、蘋果(第2)和LG(第7),其余7位全部是中國品牌。盡管三星和蘋果在2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仍擁有領先慣性,但它們在新興市場的競爭力被中國品牌削弱,不得不面臨負增長的窘境。
顯然,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中國手機品牌高歌猛進,作為“集團軍”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人們看到,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不斷推出具有諸多賣點的新款手機產品,讓人見識到國產手機的創(chuàng)新亮點之外,也讓人對國產手機的未來前景產生美好的期待。
不過,雖然中國手機品牌高歌猛進的態(tài)勢不錯,但也會面臨另一種窘境:步子太大被抻傷。我們知道,劇烈運動容易拉傷,而受傷的原因,除了缺少自我保護意識,更根本的還是自身素質不過關。中國手機品牌當下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自身實力并不夠,特別是技術創(chuàng)新欠缺,研發(fā)投入不足。智能手機迅猛發(fā)展的近幾年,國產品牌憑借成本優(yōu)勢在價格戰(zhàn)中比國際品牌更接地氣,斬獲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由于技術創(chuàng)新不夠,總是扮演跟隨者的角色,與國際品牌手機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在屏幕、處理器、內存、電池、芯片等諸多方面,國產手機制造商均不掌握核心技術,缺少話語權。而要占領高端市場,必須得有創(chuàng)新技術。跟隨者即使大肆宣傳,也只能在門檻較低或者技術含量較低的領域混。跟不上腳步,就感覺吃力,覺得扯得慌。
不掌握核心技術也缺少技術創(chuàng)新,主要原因就是不肯下本,研發(fā)投入不足。這跟大牌一比就能看出差距。歐盟委員會發(fā)布的“2016全球企業(yè)研發(fā)投入排行榜”,三星以125.2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56.37億元)排名第2,這相當于其營收的7.8%。蘋果雖然排在第11位,但研發(fā)投入也達到了驚人的74.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65.82億元)。而國產品牌就要差很多,像號稱“研發(fā)投入不設上限”的OPPO、下決心自主研發(fā)芯片的小米這樣的企業(yè),一年的研發(fā)投入也就人民幣10億元的樣子。
在缺少核心技術的情況下,要占領市場,跟強勢品牌拼,唯一好使的手段就是價格。而價格戰(zhàn)一旦打起來,最容易受傷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家。自從小米將高配置智能手機價格降到2000元以下,國產智能手機基本都只能維持在這一價位上下。即使近兩年國產品牌都推出了高端機型,把價格拉高了不少,但仍無法跟三星、蘋果正面抗衡。一比利潤,國產手機就顯得極其可憐了。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機市場的總營業(yè)利潤為537億美元。其中,蘋果營業(yè)利潤為449億美元,占比高達79.2%;三星為83億美元,占比為14.6%。盡管華為、OPPO以及vivo已躍居全球前五大智能機制造商行列,但是由于他們所銷售的大部分都是利潤微薄的低端機,3家中國手機制造商2016年在全球智能機利潤中的總占比不到5%。
國產手機品牌打價格戰(zhàn),自己賺不到錢,好處當然也沒全讓蘋果、三星拿走,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想當年家電市場就曾經歷殘酷的價格戰(zhàn),其結果是國產品牌日漸強大,趕走日本家電品牌,而市場也進入理性發(fā)展期。手機市場似乎也需要這一番價格肉搏。就如一位學者所說,智能手機經過幾年發(fā)展,在價格戰(zhàn)的嚴酷環(huán)境中,山寨機已經被打趴下,接下來是雜牌手機廠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再然后是一些大品牌廠商開始難受。等到打得差不多了,才是享受成果的時候?,F在仍有人覬覦這個市場想進來,說明價格戰(zhàn)打得還不夠。什么時候沒人敢來了,這個市場才會安靜,也才會成熟、正常。
任何市場的品牌容量都有個限值,拼到一定程度會達到飽和。所謂“勝者為王”,其實就是“剩者為王”。國產智能手機市場到底誰會成為最后的“剩者”,就要看它們的實力和造化了。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