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鳴
讀者可能會煩:為什么總是糾纏于“怒駕”話題?我的回答是:其一,汽車越來越多,路怒癥“患者”也越來越多;其二,本人就是一名“患者”,上周還差點兒和的哥干了一仗。盡管懊悔不已,但不敢保證下次不會“觸景生怒”。實話實說,現(xiàn)在出行真不是件讓人愉快的事。前段時間,社會上接連爆出汽車互相搶道、男司機暴打女司機、出租車和私家車互相別車的險情,甚至還有持刀傷人的。不過世界上最牛的“患者”不是中國人。莫斯科有個暴脾氣的司機,因嫌人行道上行人走得慢,拔槍射倒3個。相比較,咱們還算斯文。為什么平時生活挺講道理的人,開車時很容易變身“憤怒之神”?
既然生了病,必須找醫(yī)生。且聽一位“心理醫(yī)學大師”如何教誨。大師言道:國人一直熱愛養(yǎng)生,朋友圈里都在轉載怎么吃怎么睡,如何延年益壽。然而一旦握住方向盤,大家又忘了養(yǎng)生追求,有的人變得“兇神惡煞”,亂變線,闖紅燈,互相飆車,這種強烈反差,居然發(fā)生在同一個人身上。那么,這種人格分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其病根兒又在哪里呢?“名醫(yī)”就是有一套,他把我們領回了“嬰兒時代”。原來,人類的憤怒是有其“火種”的。作為成人,我們大概都忘記了嬰兒時期的憤怒。那時候躺在搖籃里發(fā)火,可能是因為饑餓或需要換尿布、也可能是因為渴望撫愛。當父母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后,嬰兒內心就會逐漸生長出核心自體,這個自體可幫助他們在成長中面對各種不如意,使他們能夠接受適度的挫敗。無論如何,一個小朋友再憤怒,也不會對這個世界造成實質性傷害。但是,等嬰兒長大成人,情況就不同了——大大小小的駕駛室里,可能就坐著不少“憤怒之神”。每當遇到不爽,這些人內心那個沒得到自戀滿足的“綠巨人”一下子沖出來,恨不得砸碎惹惱自己的“敗類”,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司機。這種自戀性暴怒是會造成嚴重后果,輕則發(fā)生口角推搡,重則車毀人亡。
如此心理診療,句句貼心入耳?!懊t(yī)”進一步解釋:按照自體心理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有自戀情結,這沒什么可非議的,因為沒有自戀我們無法成長,只是需要的是健康的自戀而已。那么當我們的自戀情結“生病“時,情形又會怎么樣呢?當然是暴怒。這種暴怒叫做自戀型暴怒。對自戀者而言,要去意識到別人是不同的或讓其自我克制,都是對他的打擊和冒犯。我們看到,由自戀型暴怒引發(fā)的路怒癥絕不止于司機?,F(xiàn)在,連行人、騎車族等也都加盟進來。上禮拜見到一位大媽,可能是受到驚嚇,老人家索性站在斑馬線上不走了,跳著腳的大罵。路人和司機全看著她,像是看著一位“病人”。盡管眾人的“診斷”一致,可大媽并不認為自己是病人,更不會去看醫(yī)生。
有“患者”問:在哪兒能掛到這位“名醫(yī)”的號呢?好辦,其實這位名醫(yī)不是別人,就是您自己。病人和醫(yī)生同是一個人,這是典型的“醫(yī)患同體”現(xiàn)象。如此說來,司機欲求根治“頑癥”,只有自己給自己開藥方。如果治療路子對了頭,盡管環(huán)境不太美妙,但“患者”的內心至少會變得透明。當所有人的想法逐漸一致,遠離心中“愛發(fā)火的小嬰兒”,路況必將變得清爽通暢。這里,我還有一招“穿越法”:將來有一天,進入真正文明的汽車社會,回憶起當初劍拔弩張的一幕,大家伙兒是哭呢?還是笑呢?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