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除了北冰洋汽水,瓷瓶酸奶曾是北京最受歡迎的“飲品”。青灰色大肚瓷瓶,一張白底藍字的紙蓋在瓶口,用紅色猴皮筋兒繃著。兒時常有的場景,就是和小伙伴們圍在胡同里的奶站前,迫不及待的把吸管插進瓷瓶,滋嚕滋嚕地嘬著豆腐腦一般濃稠的酸奶。酸中帶甜的質(zhì)樸味道,成為童年最真切的記憶。
不過,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各種口味、檔次的飲料新品層出不窮,原本隨處可見的瓷瓶酸奶卻漸漸銷聲匿跡。
2010年,老酸奶似乎一夜之間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繼口味、營養(yǎng)價值等賣點之后,乳品企業(yè)又開始大打“感情牌”,相繼推出“老酸奶”——老青海、老北京、老蒙古以及漢口老酸奶、西湖老酸奶等。人們似乎也很受用這種懷舊方式,飲老酸奶成為回憶過去生活方式的一種時尚。
超市貨架上的老酸奶全部“舊貌換了新顏”。昔日瓷瓶換成塑料碗,吸管變成小勺,外包裝的顏色、圖案都以青花瓷藍色為主,看起來古香古色。三元還特別將老北京的生活場景印在外包裝上,而為區(qū)別口味,完達山又推出了紅棗、無蔗糖老酸奶。
這些不同地區(qū)的老酸奶,口感到底有何不同?
筆者先后選擇了市場上幾種常見品牌老酸奶。大概因為太久不喝,初嘗最先選擇的完達山老酸奶,味覺立刻變得興奮,那種似曾相識的味道又回來了,不僅狀似豆腐腦,口感也很香滑。
不過,緊跟著又選擇了三元老酸奶,卻令人大失所望,酸且稀的液體讓人完全體會不到一絲懷舊感。不過,時隔數(shù)月再嘗,不知廠家是否調(diào)整了制作工藝,三元老酸奶變得濃稠,味道也變甜了。
帶著對酸奶的熱愛,我又品嘗了蒙牛老蒙古酸奶、伊利老酸奶。相比之下,奶味更濃。
據(jù)說,青海酸奶至今仍是當?shù)氐某S檬称?,青海老酸奶也是市場上最先面世的。不過,直到最近,筆者才體驗到最“原始”的老酸奶,其酸味和奶味確比其他品牌更濃幾分。
經(jīng)過一段跟風期,老酸奶對筆者的吸引力不再強烈,慢慢回歸到它的原本屬性。作為豐富酸奶品種的產(chǎn)品,老酸奶所承載的人文意義逐漸減淡。畢竟,盡管口味再相似,那個相對匱乏的年代所留下的味道永遠不能為今天的豐富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