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我國四川地區(qū)的石刻造像較為集中,這是因為唐宋兩代佛教由北向南發(fā)展所致。它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達到了一個巔峰,某些方面至今還無法超越。盡管久歷千百年風雨的侵蝕、兵燹的焚燒,還是留存著大量的石刻造像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
然而,這些石刻造像近年來卻受到了某些程度的破壞,令人驚詫的是,它是打著“文物修復”的招幌,被無情地“毀容”了!
諸如:資陽市安岳縣峰門寺石窟的佛像除右掌斷裂,其余部位并沒有明顯損壞,如今,它被全身覆蓋了鮮艷的紅、藍、黃、綠色彩,原本花紋邊飾、衣服褶皺的痕跡也不復存在;資陽市下轄的雁江區(qū)、樂至縣,保存唐宋石刻造像10萬余尊,其中庵堂寺摩崖造像、騎龍坳唐代大佛、報國寺大蜀廣政年間摩崖造像等都被全須全尾地用油漆刷了一遍;內江市資中縣東巖的諸多造像幾乎都“再塑金身”??陀^而言,歷朝歷代對石刻造像都有不同程度地修復,其歷史價值中,也應該包含著歷朝歷代的每一次修復。雖說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時刻里,修復的方式不盡相似,但旨意明確,即:按其唯一性和獨特性進行恢復原貌的修補。像如今以簡單粗暴的手段予以修復、抹去歷史痕跡,則是史所鮮見。與其說是保護,毋寧說是破壞!因為這些行為完全是有悖于我國文物保護法有關“以‘真實性’為根本原則指導修復工作”的規(guī)定。
四川地區(qū)大量出現(xiàn)“毀容式文物修復”現(xiàn)象,與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旅游開發(fā)有關。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淺陋的“美學”理解,認為“新”的總比“舊”的好,打理出“光彩照人”的佛像,才能迅速介入旅游行業(yè),招徠更多的游客,以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如在搞旅游經(jīng)濟開發(fā)時,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區(qū)——大悲閣作為一個特殊展區(qū),前后封閉了3年進行修復,恰如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所說:“試想一下,在濕熱的氣候環(huán)境下封閉3年,等于給它蓋了一層厚被子,千手觀音造像劇烈的破壞狀況,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相當一部分當?shù)匦欧鹑罕姷挠廾翢o知也是造成“毀容式文物修復”的重要原因。那些善男信女出于對佛教的虔誠、對佛像的崇敬,往往自愿募捐給寺廟以修復石刻造像。如廣安金鳳山摩崖造像、安岳凈慧巖造像等,都是當?shù)匦欧鹫咦阅假Y金擅自進行殘缺部位的修補,并作了彩繪,“再塑金身”,甚至不顧原樣進行了翻新。殊不知,如此名為“修復”實為“毀容”的做法,令這些文物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歷史缺陷”,使得其歷史價值大打折扣。
按我國現(xiàn)行的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修復石刻造像必須經(jīng)歷這么一個程序:前期勘察、方案設計、方案調整、實施修復,每一個階段都得細致入微。石刻造像的修復絕不能搞群眾自發(fā)運動,必須在專門機構的同意和指導下、在專業(yè)人員的布局和操作下實施。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此類石刻造像的“毀容式”修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亟待培養(yǎng)有關專業(yè)人員。但現(xiàn)實的“供需”出現(xiàn)了巨大反差:如安岳縣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曾在3年前開設了石刻專業(yè),邀請中國傳統(tǒng)雕塑研究院專家任教,來培養(yǎng)這方面人才,傳承石刻工藝,結果無一人報名,這個專業(yè)只得“流產(chǎn)”。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石刻造像光耀天下,遺澤子孫,倘若經(jīng)過修復反而“毀容”了,那無疑是對歷史的犯罪,因為它斷裂了對古代文明的承繼,也在一定意義上失去了滋養(yǎng)中華文化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