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廣州南站共享按摩椅生蟲叮咬旅客”“重慶西站一位女乘客的長發(fā)被卷入按摩椅”“泰安高鐵站候車廳近9成是共享按摩椅致很多旅客找不到休息座位”……近期,共享按摩椅相關的話題很熱。不少網友吐槽,如今火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的按摩椅越來越多,它們不僅使用體驗差,擠占公共空間,還存在安全隱患,呼吁有關部門加強監(jiān)管。
共享按摩椅最早出現(xiàn)在商場、電影院等消費場所,為那些有緩解疲勞、放松身心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作為一種商業(yè)合作模式,共享按摩椅進入這些場所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符合市場發(fā)展趨勢。不過,從市場反應看,消費者對共享按摩椅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體驗感也不是很好。消費者抱怨較多的問題是,這類按摩椅設計、功能不合理,個性化程度不夠。有網友表示,坐在按摩椅上,不按摩時座椅的按摩凸點硌得慌,按摩時其力度往往很大,“像是花錢體驗了一頓打”;有的按摩椅還設置了“防占座”功能,不斷通過語音提示、自動變換座椅內部結構趕走“蹭座者”。
相比產品本身,按摩椅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更多。目前許多電影院設置了共享按摩椅座位,而且這些座位大多位于觀影廳的“C位”。買到此類座椅票的觀眾,坐靠在“凹凸不平”的座椅上,按不按摩都不太舒服,非常影響觀影體驗。有消費者表示,在網上購買電影票時,平臺并未注明觀影座位帶有按摩功能,這就給人造成一種“捆綁銷售”的感覺,而觀影時座椅有時會突然啟動按摩功能,而且無法操控停止,這實際上是對消費者人身安全和知情權的侵犯。此外,共享按摩椅基本上無人看管,缺乏日常維護及清潔、消毒,各處縫隙殘留許多食物殘渣、雜物碎屑、毛發(fā)等,織物或皮革外層留有油漬、汗?jié)n等,容易滋生細菌,衛(wèi)生狀況十分堪憂。
共享按摩椅大量進入火車站、機場、醫(yī)院等公共場所,則直接觸及私利對公共利益的侵占,問題性質已經發(fā)生變化,引發(fā)更大爭議在所難免。有評論者認為,與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共享產品一樣,帶有掃碼付費功能的共享按摩椅本質上是一種商業(yè)服務。但不同的是,共享按摩椅提供的并非解公眾一時之急的服務,而是升級的個性化服務,其功用在于能夠滿足部分旅客的特殊需求,也正基于此,這種服務應該是有針對性、可供選擇的,不適宜大面積鋪開。盡管火車站等公共場所并不排斥商業(yè)服務活動,但公共場所首先要體現(xiàn)公共性,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是第一位的,商業(yè)化產品或服務的引入,應當以補充和豐富公共服務為出發(fā)點。商業(yè)化過度就會有喧賓奪主甚至鳩占鵲巢之嫌。像泰安高鐵站候車廳“近9成是共享按摩椅”這種情形,不僅給公眾造成不便,也破壞了公共環(huán)境的和諧,影響整個城市的形象。
付費的共享按摩椅進駐公共場所,創(chuàng)收、造血的行為本無可厚非,但必須擺正自身的市場定位。公共場所相關管理方在布局公共服務設施時,應優(yōu)先保障和滿足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再適度布局一些商業(yè)項目,片面追求商業(yè)利益的做法并不可取。經營者在裝備共享按摩椅等共享服務設施時,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研究,聽取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建議,進行合理規(guī)劃,并動態(tài)調整共享設施的位置、數(shù)量、占比等,確保不妨害大多數(shù)消費者的利益。同時,要加強運維管理,做好共享設施的衛(wèi)生清潔、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讓共享按摩椅等共享設施體面地融入公共服務體系,發(fā)揮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成為公共服務的有益補充。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