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為A58的C3Picasso誕生于2004年,這款車型的設計和開發(fā)是在雪鐵龍負責概念車設計的主管CarloBonzanigo統(tǒng)領下進行的。當時的目標是將諸如C-Sportlounge車型上使用的刀刃設計語言進行演繹,并將其使用在MPV車型上。正是采用這一方式,Bonzanigo和他的團隊后來開發(fā)了一款內飾、外觀完全不同風格的小型高性價比MPV,這款車型完全顛覆了人們的傳統(tǒng)認知。
在Miles Nurnberger和Frederic Duvernier的直接領導下,雪鐵龍C3Picasso的外觀設計遵循了品牌的傳統(tǒng)模式,先是有為期兩周的素描階段,然后初始創(chuàng)意會在3D電腦輔助程序里進行演繹,以便整個團隊的再評估。隨后,兩個好的設計創(chuàng)意便會被打磨成全尺寸模型,這樣設計人員就可以再精細化空間和外部造型,并在幾個月后進行操作演示。
以上兩個項目演繹中都使用了奧迪A2風格的兩廂式側剖面和短平發(fā)動機罩,同時還有比常規(guī)緊湊小型車更加豐滿的尾部造型。在Duvernier的初始素描圖形里,窗線在A柱和C柱之間有個下沉,不過后來又有了調整,讓人們的視覺更關注肩線,而不是側窗玻璃。擋風玻璃的設計讓駕乘人員的盲點最小化,這也是量產后的雪鐵龍C3Picasso最顯著的特點之一。2005年春季,一個全尺寸的粘土模型出爐,研發(fā)人員在此基礎上進行外觀改造,并產生了復雜的三維圖形,里面的一些元素借鑒了此前的雪鐵龍展車的一些亮點。
在雪鐵龍C3 Picasso外形開發(fā)過程中,內飾開發(fā)也同時進行,并由PascalGrappey和Andreas Stump領導的團隊進行,他們開發(fā)了多個內飾方案。AndreasStump的內飾方案最終被付諸實際,進行模型制作。在這個方案中,儀表板的上部從中心位置呈扇形散開,并在左右兩側形成兩個凹凸顯眼的部分。另外,數(shù)字儀表盤也被安放在儀表盤中央,換擋桿則矗立于相對簡潔的中控臺上。在2006年6月的車輛設計成型期,內飾還有一個改變,那就是圓形通氣孔被換成了錐形直角形狀來與外觀呼應。在后來的量產車中,C3Picasso的座椅位置相對普通家用轎車更高,再配合傾斜角度相對較小的前風擋玻璃,擁有了更為寬闊的駕駛視野;而如果加上全景天窗,全車的整體玻璃面積將接近4.52平方米。
正如我們最終看到的那樣,無論是從哪個標準去評判,雪鐵龍C3Picasso都是一個巨大的勝利。緊湊、有特點的同時還具備多功能,雪鐵龍C3Picasso的設計理應與DS和2CV同樣經(jīng)典。
《產品可靠性報告》2014年9月刊
(責任編輯:)
聲明:
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wǎng)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wǎng)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