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寧
5月中旬,各大車企相繼公布了2011財年的財務結(jié)果,對于亞洲車企,媒體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韓國車企2011年的日子過得頗為滋潤,并認為“韓流”來襲,勢不可擋。至于起亞滋潤到什么程度,還需要數(shù)據(jù)來說明:2011年,起亞的銷售額約386億美元,同比增長20.6%;營業(yè)利潤同比增長41.6%,達到約31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長30.4%至約31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早在2010年4月的銷售數(shù)據(jù)公布后,中國就成為起亞全球最大海外市場。
財報中提及的是品牌,但實現(xiàn)利潤的增長需要實實在在地把車賣出去,SUV中的智跑、中級車中的K5、高端車中的K7,以及小型車中的K2,這些產(chǎn)品是否受歡迎,或者說受歡迎程度直接決定著起亞的日子好不好過。好在,不論這些車型中的哪一位,都會有著奪人眼球的外形,這在中國市場上極為重要,當然,它們的內(nèi)在品質(zhì)同樣在進步。
可以說,在彼得?!と馉栒乒茉O計大權之后,起亞推出的新車型著實讓消費者大飽眼福,而這種外型上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消費者對起亞有了新的認識。2011年的上海車展,東風悅達·起亞全球首發(fā)K2,這款被稱為“小K5”的A0級車有了老大哥在外形上的鋪墊,以及與瑞納的同平臺制造,雖說不上神秘,但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畢竟,這是一款很多人都買得起,還很拉風的小車。
從A0級市場來看,合資車型雖紛紛進入,但稱不上主流細分市場,而且各自憑借著不同的價位也圈定了不同的領地。比如選擇鋒范的車主要有10萬元左右的購車預算,賽歐、樂風則主打6萬元的市場,瑞納則成為了7萬~8萬元價格區(qū)間的熱銷車型??梢哉f,從價格上來說,K2上市后最大的對手莫過于瑞納。它們之間的關系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相同平臺、相同軸距、相同的動力系統(tǒng),如果不看外型,它們似乎只剩下LOGO不同而已。但外型卻是絕對不能忽略的,簡單地掃一眼,就會發(fā)現(xiàn)兩款車走著不同的路線,K2上市自然不會荒唐到和瑞納搶市場的地步,“虎嘯”和“流體雕塑”這兩個詞,僅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會吸引不同的消費群,所以K2和瑞納的共存更多地是在為現(xiàn)代集團在中國A0級市場的占有率并肩作戰(zhàn)。
對于K2本身來說,外型上的進步從智跑、K5一直延續(xù)到了它的身上,老銳歐的造型已經(jīng)被拋到了九霄云外,犀利、動感的信號讓K2在家族化的設計趨勢下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算購買小車代步的大環(huán)境下,K2的外形無疑會是個不小的誘惑。如果能將部分車主反映了的車身輕、發(fā)動機和變速箱技術較老的問題妥善解決,再通過成本控制有更符合消費者心理預期的售價,K2在內(nèi)外上的進步將會被更多的消費者看到、體驗到。
《產(chǎn)品可靠性報告》2012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