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中3個詞組的組合,應該是目前汽車企業(yè)在追求汽車車身設計上的3個關鍵詞。更輕的車身意味著更少的燃油消耗;更安全的車身對于駕乘人員和行人意味著更好的保護;更可靠的車身設計則能保證車輛在長時間使用后依然值得信賴,并有較高的二手車殘值。雖然本期的主題是車身輕量化,但在“品質四人眾”這個開放的平臺,編輯們延展出了不少相關的內容
賈小編:最近看了一個小范圍調查后的報道,說的是各個車系的車發(fā)生事故時駕乘人員的傷亡數(shù)量,大家覺得這樣的數(shù)據(jù)有說服力嗎?
老張:交通事故發(fā)生時的情況是非常復雜的,比如說出行的時間、駕駛員的素質、路面情況等等,都可能造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具代表性,所以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阿威:說到交通事故,很多消費者都認為日系車的鋼板薄、車身輕,發(fā)生碰撞時不結實;相反德系車就會讓他們很有安全感。
老張:曾看過一個試驗,在兩個小車里分別放一個雞蛋,一個小車的前部有海綿包裹,另一個前面包了個鐵塊,兩者在相同情況下撞向鋼板,結果可想而知,車前部有海綿包裹的雞蛋完好無損,但另一個卻碎了。當然這不能說明發(fā)生事故時哪國的車更好,而是說吸能是所有汽車必要的安全設備。
李頭兒:畢竟輕量化的車身能夠為消費者帶來經(jīng)濟出行的可能,省油對于越來越喜歡自駕游的消費者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阿威:不論是日系車的輕量化、吸能理念,還是德系車給人的厚重感,我認為都與其造車理念甚至當?shù)氐牡缆非闆r有密切關系。
老張:確實。在德國開車,即使是轉彎處,你也不會看到剎車燈亮起,駕駛員們只是收油門轉彎,而且駕駛員的素質都比較高,所有的車都是在流動的。但是一旦發(fā)生事故,就會比較嚴重,甚至上百輛車會連環(huán)相撞,甚至翻滾,所以德國的車在主動安全方面做的比較好;但日本車的通用性卻很好,而且日本的高速公路不能和德國相比,安全性方面也以適用性為主,更多考慮的是在城市中行駛速度不高時的安全性。
賈小編:從成本上考慮呢?目前最新的車身輕量化是要很高成本的。
阿威:我認為隨著對車身金屬材料研究的深入,并不能把車身輕量化等同于安全性的降低。不然為什么奧迪等德系車的一些車身是全鋁的呢?至于成本,知名汽車企業(yè)并不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可能正是成本阻礙了車身輕量化技術的普及。
老張:其實奧迪的一個工程師說過,當時速超過120公里,加上路面是斜坡,任何車都會“飛”,都不會安然無恙,重要的還是駕駛員的安全意識?,F(xiàn)在不論是德系車還是日系車,都在互相取長補短,比如大眾的一些車在車前方會增加吸能盒,而日產(chǎn)、本田的一些車則增加了高強度鋼板的使用。
李頭兒:個人覺得,在吸能和車身結實程度上,日系車是前面吸能,后面符合生產(chǎn)地的國家標準;而德國車是前要吸能,車的尾部也要結實。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在美國生產(chǎn)的日本轎車有后防撞鋼梁,而在中國生產(chǎn)的則沒有的原因吧。標準缺失讓中國市場很另類。
賈小編:車身輕量化會涉及金屬材料的研發(fā),以及焊接工藝的進步,自主品牌在這方面的能力和技術還有待提高吧?
老張:中國的自主品牌目前整體還走在從價格競爭向中檔車邁進的道路上,而車身輕量化屬于整個行業(yè)發(fā)展更成熟后才考慮的,所以自主品牌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頭兒:從世界范圍內看,車身輕量化是一個總的趨勢。
老張:是的。汽車輕量化能夠保證安全性,并帶來節(jié)油的效果是企業(yè)想要達到的目的。其實,現(xiàn)在汽車電子化的程度也在提高,能夠將車輛搭載的電子設備的重量減輕并保證其可靠性,也是一個保證車輛既節(jié)油又安全的途徑。
阿威:我們看到數(shù)據(jù)說,車身減輕10%,燃油將節(jié)省8%,而且車身輕量化對消費者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省油,那么車身輕了就真的會達到節(jié)油的效果嗎?
老張: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如果車身輕了,但發(fā)動機和其他總成的技術不夠先進,整車的重量依然難以下降,而且燃油的消耗和車輛的風阻設計、駕駛員的駕駛習慣以及行駛路況等都有密切關系。當然,車身輕量化對節(jié)油的幫助是一定的。
《產(chǎn)品可靠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