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嘉賓:北京汽車修理公司總工程師魏俊強
《品質汽車》記者(以下用“▲”表示):
魏俊強(以下簡稱“魏”):德系車和日系車的生產(chǎn)工藝不同,鋼板厚薄有區(qū)別,不能簡單地說誰好誰壞。因為物體經(jīng)受碰撞的程度,既跟物體的強度有關,也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要說鋼板厚就一定抗撞擊,也不盡然,還得看汽車的外形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現(xiàn)在強調低碳環(huán)保、節(jié)能減排,汽車也越來越強調輕量化,即使是德系車,像寶馬、奔馳等都普遍使用了鋁合金板材,制造工藝也在變化,所以,不能簡單把鋼板厚薄作為衡量汽車安全性的標準。
我覺得,德系車和日系車在這方面的區(qū)別,更多的是一種安全理念上的差別。德系車的制造歷史比較長,而在以前,人們駕駛車輛,主要看重的是對自身的防護,所以在無形中形成了“車越堅硬越安全”的觀念。但這種觀念是有局限的,因為它忽視了對發(fā)生碰撞時另一方的保護。打個比方,轎車要造得跟裝甲車一樣堅固,自己是安全了,可是要發(fā)生碰撞,被撞的另一方可就慘了?,F(xiàn)代的汽車安全理念既強調對自己的保護,也注意盡量減少對碰撞另一方的傷害。從這個角度講,日系車的“吸能設計”、“柔性設計”在保護駕乘人員的同時,也注意減少對碰撞對方的傷害,這種設計是有價值的,體現(xiàn)了一種更全面的安全理念。
▲:
魏:呵呵,還是不能這么說。一方面,車的等級不同,定位不同,車身外部和內飾的用料、工藝肯定會有一定差別。另一方面,這也跟特定車型的消費者需求有關,像內飾方面,一些內部功能、面料、顏色的選擇等等,都要根據(jù)消費者的需求來設計。實際上,絕大部分德系車,特別是中高檔車,在外部和內飾的做工方面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水平。
要說德系車和日系車在這方面的故障率,在沒有足夠多的統(tǒng)計資料之前,我不好斷言。我個人覺得,一些消費者覺得兩者之間有一些差別,可能跟維修有關。相對而言,日系車進入國內的歷史更長,在維修日系車方面,咱們中國的維修人員積累了較多的經(jīng)驗。同時,與德系車相比,日系車上使用的通用零部件更多,可拆卸件的重復性比較好,整體的維修技術要求也相對低一些,所以,日系車的維修相對容易,維修成功率也比較高。
相比日系車,德系車更加“個性化”,使用的通用零部件相對比較少,像寶馬、奧迪這樣的高檔車,更是必須到4S店修理,對維修的技術水平、經(jīng)驗等要求也比較高,所以維修起來更難,維修后再發(fā)生故障的概率相對更高些。所以,在小細節(jié)方面,一些消費者可能會感覺德系車的故障比較多一些。
▲:
魏:評價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主要是看汽車發(fā)動機的燃油效率。而且,開車是不是省油,也跟動力、傳動系統(tǒng)的配合,以及車輛磨合程度、外形設計、駕駛的合理性等很多因素有關。所以,我們不能說一輛車省油,就一定是因為它重量減輕了。
實際上,在選用車型零部件方面,廠家一般更多地是從是否需要來考慮。比如你說的發(fā)動機保護板,如果是越野車,就應該使用鋼板,以防崎嶇路面對發(fā)動機造成損害。如果車輛的定位主要是在城市的平坦道路行駛,那么,這個保護板的主要作用就是防塵,強度不需要很高,使用塑料板也是可以的。當然,這樣做也有省油的效果,但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現(xiàn)在不光是日系車,包括大眾一些車型在內的德系車也在非關鍵部位使用了類似的塑料件,所以說,選用零配件,廠家主要的考慮還是車型是否需要。
至于消費者選什么車更好,我覺得首先得看個人的需求,也就是說,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一輛什么樣的車。其次,要看車型的定位、性能等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不要去盲目攀比。廠商和媒體在這方面也應該正確引導。比如說,有的廠商和媒體很喜歡炒作某某車型的最高時速如何如何。其實,一般消費者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里駕駛,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去嘗試所謂的“極速駕駛”,而且,如果真的長時間地在極速狀態(tài)下駕駛,對汽車發(fā)動機也會造成很大損害。所以說,選車關鍵要看需要,不管是德系車還是日系車,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車就是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