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長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3日 04 版)
毛澤東同志一生堅持“有事多和群眾商量”,始終和普通群眾心意相通。1941年春節(jié)的前一天,他早早地來到棗園鄉(xiāng)政府,一是給鄉(xiāng)親們拜年,二是征求鄉(xiāng)親們對工作的意見和看法。他誠懇地說:“如果聽不到你們的心里話,得不到你們的批評幫助,不知道你們在想什么,不了解你們的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標,我們的決策就會出現(xiàn)偏差和失誤?!?/p>
商量出共識,商量出團結,商量出感情。商量的過程,就是一個發(fā)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是一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也是一個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不溝通就可能不暢通,不知情就難免不領情。當今中國,利益更加多元,觀念更加多樣,思想更加多變,群眾的民主訴求更加強烈。我不問你不說,就是距離;我問了你不說,就有隔閡。有些事初衷上是好的,最終卻“剃頭擔子一頭熱”;有些事程序上是全的,最終卻“沙灘流水不到頭”;有些事理論上是對的,最終卻“知音少,弦斷無人聽”。如果能夠尊重民意、善待民意,有事早商量、多商量,就不難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就會提高自己有事不慌的實力、遇事不怕的定力、做事不亂的能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鄙塘?,可以廣納群言,廣集眾智,以民意的廣度提高決策的準度。一個人的智慧往往是有限的,而群眾的智慧則“不竭如江河”。彭真同志生前常說,決定問題,要“八面樹敵”,就是注意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充分研究各種不同意見是否有道理,有哪些好的、有益的東西,這樣做出的決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無論是最高議事殿堂里的參政議政,還是基層議事會、圓桌問政會里的討論爭論,都是通過協(xié)商民主尋求最大的共識度、最大的凝聚力,盡可能地減少盲目決策、隨意決策和錯誤決策。然而,有的領導怕掉架子,不愿和群眾坐一條板凳;有的怕丟面子,不愿聽群眾的逆耳之言;還有的怕出亂子,不愿讓群眾知道太多的信息。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對的。
“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商量是一種姿態(tài),不是“替民作主”而是“讓民作主”;商量是一種心態(tài),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平等相待;商量是一種常態(tài),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常為常新。
有事商量著辦,基礎在商量,關鍵在辦事。為什么有的單位和領導,座談會、聽證會開了不少,批評的意見、質疑的聲音聽了不少,可真正干起來,還是“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從“辦成事”的角度積極協(xié)商,這樣的“商量”只會“涼”了群眾的心。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背鱿瘍蓵拇砦瘑T肩負著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神圣使命,正齊心協(xié)力把“有事商量著辦”付諸行動。我們希望,每一件議案、提案都能擲地有聲,每一份訴求、關懷都能回聲嘹亮。